a chronology of thoughts.
welcome
Everybody has a secret world inside of them. All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I mean everybody. No matter how dull and boring they are on the outside, inside them they’ve all got unimaginable, magnificent, wonderful, stupid, amazing worlds. Not just one world. Hundreds of them. Thousands maybe.
« back forward »
17 October 2015, 18:26
這一切的結束才是一切的開始(學期中呈現創作概要) 
總括來說,第一學期的創作,我正式以線條開始創作。
以線性(linear)和重複性(repetition)為創作基礎和條件。
而三項作品分別以:以三原色重疊強調線的重疊性(overlap)、以大量的葉子強調隨機性(random)、以每天起床畫一張A5肖像維持40天強調時間性(timeliness),以強調線條的特性。
而形式上則以自動性繪畫(Automatism)、即興繪畫(Improvisation)和禪繞畫(Zentangle)呈現。
所以,這種形式的創作,作者和作品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的,作者當中的體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一旦將作者抽離,作品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學期開始,我加入新的疑問:作者、作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為何?
形式上則嘗試,去技術化(Deskilling)、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反博物館(Anti-Museum)和無常(Impermanence)。
也從上學期的畫面上的、視覺上的、物理上的線條轉化成結構性(structural)和連接性(connective)的線條,繼而建構出結構,作者、作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和結構。

為何是“作者”而不是“藝術家”?
當中有個共同點,即無私(Selfless)和利他主義(Altruism),雖然作者和作品之間的關係緊密,但此創作概念已去技術化、反博物館,所以是“觀眾”可分享和參與的。觀眾的體驗,將會從觀眾的身份轉變成作者,延續及重建此結構。雖然體驗是私人的,但概念是無私的。

將來的計劃?
在這兩個學期里,我從線條的特性轉化成以線條建構出結構。
我希望的是,在畢業之後,到台灣繼續升學之前,可以在當地的工作室實習,以繼續發展並且完成我的概念。因為從線條,到結構,而從結構是可以再組織成網絡(Network)。我個人覺得以社區(community)為創作題材更可以完整化我的概念。

17 Oct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