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October 2015, 18:26
這一切的結束才是一切的開始(學期中呈現創作概要)
總括來說,第一學期的創作,我正式以線條開始創作。
以線性(linear)和重複性(repetition)為創作基礎和條件。
而三項作品分別以:以三原色重疊強調線的重疊性(overlap)、以大量的葉子強調隨機性(random)、以每天起床畫一張A5肖像維持40天強調時間性(timeliness),以強調線條的特性。
而形式上則以自動性繪畫(Automatism)、即興繪畫(Improvisation)和禪繞畫(Zentangle)呈現。
所以,這種形式的創作,作者和作品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的,作者當中的體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一旦將作者抽離,作品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學期開始,我加入新的疑問:作者、作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為何?
形式上則嘗試,去技術化(Deskilling)、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反博物館(Anti-Museum)和無常(Impermanence)。
也從上學期的畫面上的、視覺上的、物理上的線條轉化成結構性(structural)和連接性(connective)的線條,繼而建構出結構,作者、作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和結構。
為何是“作者”而不是“藝術家”?
當中有個共同點,即無私(Selfless)和利他主義(Altruism),雖然作者和作品之間的關係緊密,但此創作概念已去技術化、反博物館,所以是“觀眾”可分享和參與的。觀眾的體驗,將會從觀眾的身份轉變成作者,延續及重建此結構。雖然體驗是私人的,但概念是無私的。
將來的計劃?
在這兩個學期里,我從線條的特性轉化成以線條建構出結構。
我希望的是,在畢業之後,到台灣繼續升學之前,可以在當地的工作室實習,以繼續發展並且完成我的概念。因為從線條,到結構,而從結構是可以再組織成網絡(Network)。我個人覺得以社區(community)為創作題材更可以完整化我的概念。
17 Oct 2015
以線性(linear)和重複性(repetition)為創作基礎和條件。
而三項作品分別以:以三原色重疊強調線的重疊性(overlap)、以大量的葉子強調隨機性(random)、以每天起床畫一張A5肖像維持40天強調時間性(timeliness),以強調線條的特性。
而形式上則以自動性繪畫(Automatism)、即興繪畫(Improvisation)和禪繞畫(Zentangle)呈現。
所以,這種形式的創作,作者和作品之間的關係是緊密的,作者當中的體驗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一旦將作者抽離,作品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學期開始,我加入新的疑問:作者、作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為何?
形式上則嘗試,去技術化(Deskilling)、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反博物館(Anti-Museum)和無常(Impermanence)。
也從上學期的畫面上的、視覺上的、物理上的線條轉化成結構性(structural)和連接性(connective)的線條,繼而建構出結構,作者、作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和結構。
為何是“作者”而不是“藝術家”?
當中有個共同點,即無私(Selfless)和利他主義(Altruism),雖然作者和作品之間的關係緊密,但此創作概念已去技術化、反博物館,所以是“觀眾”可分享和參與的。觀眾的體驗,將會從觀眾的身份轉變成作者,延續及重建此結構。雖然體驗是私人的,但概念是無私的。
將來的計劃?
在這兩個學期里,我從線條的特性轉化成以線條建構出結構。
我希望的是,在畢業之後,到台灣繼續升學之前,可以在當地的工作室實習,以繼續發展並且完成我的概念。因為從線條,到結構,而從結構是可以再組織成網絡(Network)。我個人覺得以社區(community)為創作題材更可以完整化我的概念。
17 Oct 2015